○ 空间认知 2022
PERCEPTION OF SPACE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再南方」跨学科国际研讨会系列之(二)
第 ❹ 讲
住·建筑学
Housing · Architecture
2022年11月24日
(周四)19:00 - 21:15
○ 学术主持:刘珩
○ 嘉宾:华黎、胡赤骏
○ 对谈人:齐奕、陈珊
○ 地点: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
○ 腾讯会议:957-449-467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发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学科国际研讨会,2022秋季学期「空间认知」(Perception of Space)论坛主题为“地方性重构:衣食住行与建筑学”。
“住” 或许是“衣食住行”中与建筑学最直接相关的概念。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空”,“住”才以为用;“有”,是为了“无”,两者可以理解为是关于空间的一对辩证关系和过程,也与人类建造的地域属性和社会属性密不可分。然而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于“住”的认知从具体走向多向,与一方水土的联系似乎渐行渐远。第四讲“住·建筑学”,在地方性与全球性的语境下探讨关于“住”的更多可能性。
学术主持
ACADEMIC MODERATOR
刘 珩
Doreen Heng LIU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嘉 宾
GUEST SPEAKERS
华 黎
HUA Li
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1972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建筑 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曾实践于纽约。2009年在北京创立TAO。华黎以及TAO的作品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类型和定位,并持续在项目的尺度、类型和地点上进行多样化实践,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孝泉民族小学、武夷山竹筏育制场、林建筑、四分院、将将甜品店、Lens空间、新寨咖啡庄园、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先锋厦地水田书店、松山湖科技交流平台项目(中标)、深圳红树林博物馆(中标)等。TAO曾赢得过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2全球设计先锋以及最佳公共建筑奖、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亚洲建协奖、2013阿卡汗国际建筑奖入围、2016及2018BSI瑞士建筑奖提名以及WA建筑奖等多个奖项。华黎曾受邀在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台湾、印度、意大利、法国、新西兰的国际建筑会议中演讲,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中央美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建筑学院演讲。华黎受邀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及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还曾在柏林艺术大学、香港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大学担任过课程设计评委。
迹·建筑事务所(TAO),由建筑师华黎于2009年在北京创立,是当今中国建筑领域最活跃的设计团队之一。在TAO的实践中,建筑并非仅仅被视为一个形式物体,而是被理解为一个与其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体。TAO的项目大多处于具有鲜明的自然以及历史人文特征的场地中,其设计实践通过深入挖掘建筑的场所意义以及充分运用此时此地的条件,营造根植于地域文化与环境的建筑和景观,并诠释其营造过程中涉及的丰富意义。场所精神、场地及气候回应、当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与建造方式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TAO每个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TAO的作品多次受邀在国际建筑展中展出,包括2018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16柏林Aedes再兴土木展、2015纽约中国当代建筑展、2014威尼斯双年展ADAPTATION中国建筑展、2013维也纳当代东亚建筑与空间实践展等。
| 演讲主题 |
地方与原型
Locality and Prototype
地方性与原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在不断被消解和转化。地方性的建构可以不断被扩展和演进,原型也可以因循生活方式推演出新的原型。本次演讲将通过迹·建筑(TAO)在不同地域的项目实践来探讨“住”与地方性和原型的关系。
胡赤骏
HU Chijun
1960年生。
1977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班。
198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
2003年参展广东第二届油画艺术展,入选油画作品“无题”获银奖(广州·广东艺术博物院)。
2002年发表个人专著《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新素描》。
2006年参展广东美术大展,水彩作品“吸烟的女孩”获水彩优秀奖。
2017年参展广州“潜存的欢愉”艺术展。
2021年参展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第二届研究员、广州loft345艺术空间和湖庐自然艺术空间的创始人。
| 演讲主题 |
「 如何让居住有趣 」
谈有限条件下的野外构筑——湖庐
How to Make Living Enjoyable
A Talk on Wild Architecture Under Limited Conditions - Lake House
1. 情怀的驱动让我喜欢这荒山野岭的地方。2. 施工条件有限,恰好让我有足够时间去解读当地的自然环境。3. 选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谦卑态度建构居所。4. 弄懂了自然界中无序与自发秩序的关系。5. 有趣的居住环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对谈人
CONVERSATION WITH
齐 奕 QI Yi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陈 珊 CHEN Shan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关于「空间认知」2022
About Perception of Space 2022
地方性重构:
衣食住行与建筑学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ity: Coating·Feeding·Housing·Moving & Architecture
2022年10月 - 12月 · 共 6 讲
10月13日 / 10月27日 / 11月10日 / 11月24日
/ 12月8日 / 12月22日
○ 召集人/学术主持:刘珩
○ 嘉宾:冯江 / 何志森 / 胡赤骏 / 胡如珊 / 华黎 / 柳亦春 / 娄永琪 / 马清运 / 巫鸿 / 项飙 / 徐坦 / 张智敏 * 按姓氏拼音排序
○ 地点: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
* 腾讯会议号将于每期研讨会前的具体预告中推送
空间,是建筑学科的核心。“坚固、实用和美观”(维特鲁威)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 也是围绕空间展开的。随着相关领域的拓展,人们对“坚固、实用和美观”的认知在不断改变,认知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空间及建筑学科的发展。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快速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空间环境加速恶化。我们该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建筑学作为传统学科, 何以应对这些认知的变化?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发起的“再南方”系列跨学科国际研讨会,2022秋季学期「空间认知」(Perception of Space)论坛/创新短课围绕主题“地方性重构:衣食住行与建筑学”展开,共设六讲,依然从建筑学的原点出发,再次集合地理学、人类学、建筑学、艺术等跨专业的研学者和实践者,以“空间·日常”作为切入点,聚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回归到日常的具体性、“确定性”和地方经验及建构逻辑,在空间及跨学科的层面上对耳熟能详的日常认知重新进行解读和设计转译,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诠释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重构的可能性和新的日常。
相关阅读 | Read More
● 第九届UABB青年深双板块
● 2022 空间认知论坛进行时
● 2021 空间认知回顾
● GBA Lab Reading Club
● GBA Lab Events
● 媒体视角
城市智库|设计孵化|学术网络
Urban Brain Trust
Design Incubator
Academic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