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浏览器尽管打得头破血流,但和手机浏览器领域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毕竟,整体的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长,一大半已经转移到移动端了。而随着平板市场的没落和大屏手机的兴起,所谓移动端,也基本上就是手机端了。

手机浏览器市场,根据Statcounter的统计,2022年4月,全球份额为:

同样是chrome一家独大(统计的时候把所有基于chrome的修改版,比如华为、小米、oppo、vivo什么的,凡是系统自带的定制版chrome,都算作chrome的份额了)。

iPhone比Mac的占有率要高,所以Safari的份额高达四分之一。

三星浏览器排名第三,这个不知道包不包括预装在三星手机里的浏览器。推测应该是第三方手机独立使用三星浏览器的数量,否则以三星的出货量,应该不止这么低的份额。

opera排名第四,在智能机的早期,opera mini是当时绝对的王者。可是现在却已没落至此,只能说,时也命也。

UC排名第五,巅峰时期,UC的份额曾经高达16%,只能说,主打省流量,在5G和wifi逐渐普及的年代,越来越不吃香了。

其他当中,应该就是剩下的firefox、edge等玩家了。当然,还有yandex、kiwi等能够使用google原生扩展和插件的极客浏览器。可以参考一下谷歌应用商店中,所有浏览器的下载量(这个下载量应该是累计下载量,所以历史上表现很好,但现在已经没落的浏览器,可能也包括在内,比如海豚):

排序名称下载量备注
1chrome100亿+来自谷歌
2三星10亿+来自三星
3opera mini5亿+opera低配,主打省流量
4UC5亿+来自阿里UC
5opera1亿+来自360旗下
6firefox1亿+来自mozilla
7yandex1亿+来自俄国,可以使用扩展
8小米1亿+小米面向海外的浏览器
9Phoenix1亿+内置VPN
10brave5000万+隐私保护
11puffin5000万+可以播放flash
12海豚5000万+曾经很厉害,后来卖了
13傲游1000万+来自maxthon
14via1000万+来自国内,主打轻快
15X1000万+可以原生使用脚本
16duckduckgo1000万+隐私保护
17tor1000万+躲避监控
18edge1000万+来自微软
19kiwi1000万+来自XDA,可以使用扩展
20apus1000万+原360高管创立


那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根据Statcounter的统计,2022年4月,中国手机浏览器份额为:

从表面上来看,chrome也是一家独大,但是份额低于全球。但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是所有预装的定制版chrome都被算在chrome的份额里了。如果按照手机份额来划分,估计其中三成是华为+荣耀,二成是vivo,二成是oppo,一成半是小米,半成是魅族、中兴、联想等其他手机(这个数值是根据近三年的手机出货量加总而来)。真正从应用商店安装chrome的,估计没几个(因为很多应用商店都把chrome屏蔽了,比如华为,比如小米,普通人很难下载到原版chrome)。

(国内把定制版chrome分开统计的数据,能够查到的,时间最近的,只有网速管家在2020年8月的统计,有点太久远了,那时候华为还没有被打残,百度也还在扑腾。放在下面,可以作为参考数值)

UC排名第二,果然是大本营,份额将近20%。如果把chrome的份额分解到各手机厂商,UC可能真的是占有率第一位的浏览器。

safari排名第三,份额要比全球低将近10个点。看来中国的安卓厂商很强势,硬生生地把苹果逼退了好多。

QQ浏览器排名第四,这么多年的推广,总算还剩下一点浪花。

安卓原生浏览器排名第五,看来中国还有很多低端机,连chrome都跑不动的。

三星浏览器排名第六,看样子中国三星的份额,是跌到1%以下了。

firefox、opera、edge三家,分列七到十位,都是聊胜于无的存在,看样子小众人群,在什么地方都会存在的。

至于百度、360、搜狗、猎豹、maxthon等一系列经常听说,但是从来没见几个人用过的“知名浏览器”,都委屈在其他当中了。


整个手机端的浏览器,发轫于功能机时代的末期(塞班时代,2010年代中后期)。网速慢(cmnet、cmweb,还有印象么),流量贵,手机内存小,CPU弱,是这个时代的痛点。因此,浏览器要解决的,是省流量、省资源的问题。国外的opera mobile(包括opera mini,两个是一回事,不过一个收费,一个付费)、TeaShark、Blazer、Netfront,国内的UC、航海家、MP、星际,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当然,还有一众手机自带浏览器,比如nokia。最终,在国外,opera胜出。国内,UC胜出。

不过很快智能机的时代就来临了。07年,乔帮主发布iPhone。08年,iPhone 3G面世。09年iPhone 3GS面世。iPhone开始风行世界。到10年iPhone 4发布,诺基亚已经日薄西山,用着觉得丢人了。谷歌也没闲着,07年开始组件安卓联盟(HTC、摩托罗拉、三星、LG、索爱等),08年推出安卓1.0,09年推出1.6版本,HTC搭载着安卓,开始一飞冲天。见HTC大卖,摩托罗拉、三星等大厂也加紧推出安卓手机。到11年,安卓用户已经反超苹果。12年,价格屠夫小米杀入战团,更是让安卓开始大面积普及。

除了原生的iOS浏览器safari,原生的安卓浏览器,以及从安卓4.2(2012年发布)开始就内置的chrome浏览器(包括前期的chrome lite),IE(微软)、firefox(包括前期的minimo)都纷纷加入战团。而国内,百度、QQ、360、搜狗、海豚、傲游也都纷纷入局。2012年之后,HTML5开始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这些国内的浏览器,大多是基于webkit内核或者直接基于chrome开发。手机浏览器的竞争,也不再是省流量,而是比拼显示效果。

一场混战,在国外,chrome毫无悬念地胜利了,毕竟整个系统都是谷歌的,想打败chrome,几无可能。opera,在流量逐渐不重要的年代,缺乏核心竞争力,到13年便招架不住,弃械投降,改用blink内核了。只剩下opera mini在非洲和印度等后发市场苦苦支撑。IE和firefox更是从来就没成长起来。反倒是作为手机厂商的三星、小米,开发出了不错的第三方浏览器。UC很早就出海了,也打下了一片天地。早期出海发展不错的海豚,中途掉队了。

在国内,UC的份额逐渐被手机自带的浏览器蚕食(只不过在统计表里,都算在chrome的份额里了),但基本保住了第一的位置。QQ在和UC经过一场撕逼大战之后,也终于站稳了第二的位置。而其他的玩家,比如百度、海豚、360、搜狗、傲游、猎豹,要么是一直在努力,从来没长大,要么是风光了几天,就销声匿迹了。

而所谓的浏览器平台论与原生app论之争,随着微信和支付宝的诞生,以及各垂直app的茁壮成长,已经变成了一个伪命题。UC曾经梦想着把自己变成一个手机平台,但哪怕有了阿里的加持,还是搞不定这个目标。别说游戏、购物等比较专业的功能了,就连看新闻、看书、看视频这种早期浏览器的核心功能,也都有专业的app来完成了。哪怕是最核心的打开网页的功能,估计最常用的也是微信,而不是浏览器了。手机端浏览器,已经变成一个基础的乃至鸡肋属性的app了。除了偶尔搜索个东西(其实也可以下拉直接搜索,或者使用搜索app),几乎没有打开浏览器的机会了。残存的手机浏览器玩家,开始不要脸的变现,在首页植入各种广告,申请各种各样超出需求的权限,目的就是推出更精准的广告。不单是第三方,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厂商,也同样不要脸。因为推垃圾资源太过夸张,还一起被网信办警告整治过。

因为这些大厂的不要脸,所以,散兵游勇和民间高手们也时不时地推出一些小而美的浏览器,比如iOS平台的三无浏览器alook,支持chrome扩展的kiwi、yandex(这俩号称功能最强大的手机浏览器),支持firefox扩展的Iceraven,支持油猴脚本的X、via、米侠、油猴,主打轻快的星辰(世界之窗开发者重新创业)、Habit(超强自定义功能)、云集(云任务自动完成步骤)、简单搜索、神奇、指尖、apus、Lighting+ 、Sleipnir、荟萃、top(后两个还支持资源嗅探,将m3u8 视频完整下载并自动合并为 mp4 格式),主打隐私功能的Phoenix、brave、duckduckgo、bromite、tor,主打flash功能的puffin等等。

大厂们也觉得自己太过恶心了,可能会被淘汰,所以未雨绸缪,小米推出了氢流,UC推出了夸克,重回轻便路线。

只不过,手机浏览器市场,除非5G时代又发生什么大的变革,否则大局已定,剩下的,无非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已。那些有PC端同款的,能稍微沾一些收藏夹同步的光。如果不在乎收藏夹同步,小而美的,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