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米公司送我的米10U,让我也能有机会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发布会之后画了这个漫画,之后收到官方赠送的礼物米10U(8+128陶瓷黑)一台,谢谢小米。
手机是9月2号到手的,现在也用了大约两周了,我也来凑凑热闹说一下自己的使用体验。
首先大家都评价过的我就随便聊聊了,我个人对手机的需求主要在拍照方面,后边会详细谈这一部分。
先说缺点。
重量确实是个问题,我用过几年iphone,还有一年小米9,直接换到200多克的米10U,感觉传说中的索半斤也不过如此吧?
以至于拿到手机的第二天就摔了,因为从口袋里取出来时,这种重量产生的离心力我还不适应。幸亏官方保护壳足够结实,一角落地,手机完好无损。
几天之后我基本上适应了,本人手劲比较大,以前手绘时都拿圆笔尖当G笔尖用,现在单手使用米10U还算能接受,但客观来说还是太重了。这是保证优异的拍照能力和相对充足的续航能力而不得已的妥协,所以重量和性能两方面你更看重哪一个,是你能否选择米10U的关键。
而且特种陶瓷其实是挺重的,我爸爸用的小米5陶瓷版,明显比普通版更重,所以米10U的陶瓷黑背壳只是玻璃,上面镀了一层陶瓷,这个同上一条,没有办法的办法。
屏幕显示素质确实为近年来的一流水平,10bit面板的超广色域非常漂亮,目前的遗憾只是120Hz刷新率与防闪烁不能同时开启,其它挑不出毛病。
不足之处就是屏幕的坚固程度,曲面屏幕只能上到康宁五代,耐划这一点真的不太行。
我用iPhone 6S和iPhone 7以及小米9时是根本不贴保护膜的,其中6S和小米9使用一年,7使用两年,屏幕只有轻微的痕迹。还有就是iPad Pro第三代,不贴膜用来画画,一年之后也没有明显划痕。
可是这台米10U只用了一周左右屏幕上已经开始出现划痕,当然是那种极其轻微的,除非熄灭屏幕仔细观察,否则无法看到的划痕。印象中iPhone和小米9都是一个月之后才有的,这种划痕应该是环境中的石英(或其它坚硬物质)颗粒造成的,区区一周就有这种现象,让我对这块屏幕的耐用性产生了担忧。
没有办法,x宝买了UV曲面钢化膜,65元,贴好后触划手感很不错,比米10U原屏幕的触感更好。
我肯定是不喜欢贴膜的,个人历史上被迫贴膜的还有红米2,也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划痕日渐严重,只好贴膜。
难不成这台融汇小米十周年技术的米10U在耐划性上只比红米级别的手机强点有限?
请教了一下在小米的朋友,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以前的红米就不提了,近些年小米的千元机都会采用非常耐划的屏幕玻璃,因为选择这个档产品的有很多老年用户,小米希望千元机尽可能结实一些。
而旗舰手机要在显示效果和耐划之间做平衡,康宁六代和七代玻璃的透光性不如五代,已确认会对显示色域产生一定影响,显然小米的产品经理认为显示效果为第一优先级,所以又是妥协的产物,暂时。
我个人对广色域的追求并没有那么强烈,相反对耐用性倒有一些要求,毕竟是工具,不想用得太过局促,所以选了UV钢化膜(标称透光率在90-93%之间),还有官方的保护壳。
全部装配后称了一下重量,250克整,不折不扣的半斤,不过无所谓了,我手劲大。
防水性方面没有测试条件,按普遍说法是“生活防泼溅”级别,这种程度对我来讲已足够。
多说一句,个人认为手机的防水性能属于“有当然好”“没有也没事”的东西,我们每每谈论某某机型有无防水时不妨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台防水手机。
之前用过的手机,印象中只有三次用到了防水能力,两次是去泡温泉,我对iPhone 6S和7的防水性能有迷之信心,就那样带着手机进去,还用iPhone 7录过玩水滑梯的视频。
第三次就是赶上过一次大雨,突然开始下的,地铁出口已经站不下人,大家都在屋檐下焦急的查看着叫车信息,同时又要小心地用另一只手遮挡潲进来的雨水,而我则非常自然地使用着iPhone 7看消息。
也就这三次了,就使用频率来说,防水对我来讲没什么用处。
散热性能的话,我手机里没有游戏,但因为我装了官方保护壳,拍照和充电时都会有点热。
室温27℃的环境中18W无线充电的正面温度为40.6℃,背面41.7℃。使用数分钟相机后正背面温度为43℃左右,官方120W充电温度为42℃左右,个人可以接受。
非对称的立体声双扬声器问题。
没有与米10Pro对比过,比印象中iPhone 7的非对称式立体声好,当然移动设备中外放效果的天花板是iPad Pro,听惯了那个的话,手机的外放也就这样了,反正很少用到外放功能。
最后USB3.0的缺失也算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缺点吧,同样不影响我的日常使用。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的全部缺点了,下面开始说优点。
整体品质感相比米10Pro又有很大提高,三种背面材料和巨大的镜头组观感都不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品质感最好的小米手机。
一贯优秀的电子性能,配置顶满,不论是处理器还是存储器。
一流的显示效果,自动亮度的变化自然多了,比小米9好。新增加的纸质护眼模式很有意思,可以让手机模拟纸张效果。把纸质效果开到头,加上淡彩模式,晚上看手机感觉很好,这个我要好评。
护眼模式现在也有全黑白档了,对于童年看过十多年黑白电视的我来说感觉很亲切,也是装逼利器,黑色官方后盖,全黑白显示的手机,就像墨水屏手机似的,好不古典呢。不过有些影响使用,现在的UI设计已经完全是彩色的逻辑很多年了,以色彩为识别度的设计满屏都是,所以玩一玩就关掉了。
振动马达的手感很好,只是设置还不够丰富,只能全局开启或关闭,其实我只想让操作反馈有震动,打字时的震动不需要,用久了感觉有些疲劳,而且费电,但现在还不能单独设置(或者是我不会玩,有人知道怎么设置吗?)。
已经解决了,可以通过输入法的APP设置,谢谢 @听说你还记得我
另外就是MIUI,一贯优秀的系统,无需多言。
不过这些都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点,真正让我感觉从根本上良性改变了使用习惯的优点是以下两点。
第一就是120W充电。
也可能是我升级跨度有点大,从小米9的27W充电直接换到了120W,我感觉生活习惯都被它改变了。
我算是手机的中度使用用户吧,手机里没有游戏,就是一些通讯软件,日常拍照,看知乎和网页,偶尔看看视频站,iPhone的电池足够我用一天。而小米9不行,一天两充是常态,这一点在添置了20W立式充电器之后有所改善,没事就放充电座上,出门则靠车充,这样的条件下小米9才算是凑合堪用。
但电力焦虑是一直有的,晚上也要把手机充上电才能放心安睡。
120W充电的米10U彻底改变了这一点。
首先标称4500毫安时的电池保证了一定的续航能力,按我的使用习惯用一天问题不大,在此基础上23分钟就能从0%充到100%的速度就是如虎添翼了。
现在我是这样用手机的:床头和沙发的充电线都可以收起来了,每天就是照常使用,电量低于40%了才放在充电底座上,浅充放多循环原则,还可以顺便提高电池寿命。
紧急情况下才会用到120W充电器,我是在家工作,如果要出门办事就接上充电器,准备一下的工夫电量就满了。
或者直接出门也可以,我也买了那个100W的车充,也是半小时内就可从零充满。
充电这种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不像以前还要各种小心惦记。
当然这个技术是属于“射向月球的大炮”级别的东西,即以通过提高工艺水平的方式用本世代的技术实现接近次世代的使用体验。
我心目中真正的电池革命是充电5秒钟,使用一整天;电动汽车的话就是2分钟充电,1000公里续航(当然更美好的是全球无线电场,无需任何接线即可对所有民用军用电器实现永久性持续供电,这个就太遥远了,我们只谈近未来)。
但现在充电器功率达到了120W,让我感到自己窥见了这个未来的一角。
总之使用一些零星的碎片时间去充电就完全够米10U使用了,这个体验让生活质量有些许质变的感觉。
最后就是拍照,绝对的好评。
去年也做过小米9拍照的详细评测,当时的评价是“拍照性能的第一梯队”,而现在的米10U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手机拍照的顶点了。
小米9的主摄imx586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画质很好,但是暗光环境中的表现很一般,噪点明显,几乎无光的环境就更不行了,涂抹相当严重,所谓的超级夜景也并不超级。
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我去年的小米9评测,有大量米9和索尼RX1的照片对比。
我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并没有很频繁地更换手机,所以直接上到米10U之后感觉是惊艳的。
这张小米9有点抖,下面的会清晰一些,但已经看出一个问题,小米9和米10U的主摄在近似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下,米10U的ISO值更低,大底感光元件的优势尽显。
以上皆为打开AI相机后的自动模式,随手一拍,参数都为相机自行判断。
小米9的夜景,不放大的话还是可以用的,网络分享足矣,这是去年的结论。
而米10U做到了即使放大也看不出大问题,这就很厉害了。
说明一下,其实米10U主摄OV48C的宽容度和小米9差不多,后一张照片是因为开了双重ISO的HDR,才能看清灯箱的字。
但是感觉AI相机识别为夜景后的图像稳定算法,和超级夜景模式是两个东西。
超级夜景会通过多重画面堆叠算法,最终得到一张超低ISO的照片,这个小米手机都有。而AI相机的夜景原理就不太清楚了,ISO还是很高,但最终画面的噪点控制与超级夜景不相上下,只是宽容度略有不及。
这张超级夜景没有端稳,画质略有不足,只是为了展示一下超级夜景的宽容度,可以看到较亮的部分比AI相机夜景好。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AI相机的堆叠算法更容易出片,它会做一些画面裁切结合光学防抖进一步增加画面稳定性。
小结一下,虽然超级夜景和AI相机夜景成片的ISO不同,但噪点控制同样好,画质都很棒。区别就是超级夜景的宽容度更高,而AI相机夜景的防抖能力更好,请按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
至于AI相机夜景+双重ISO模式,倒是可以拍出媲美超级夜景的宽容度,只是双重ISO的明暗对比看起来有点怪,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希望以后的版本升级能改善这个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这张照片的拍摄环境是非常暗的,小区的路灯也就算是氛围灯,没有多少光照效果,距离我十米开外的汽车牌照肉眼完全无法辨识,但是不论AI相机夜景还是超级夜景都可以把它拍清楚,十足的夜视仪。
今年的华为P40Pro我没有亲自测试过,不知道性能有多少提升,P30Pro我是用过的,我弟弟有一台。
类似上面这种暗光环境,P30Pro的夜景模式也可以提供类似画质的照片,只是涂抹感会多一些,如果是几乎无光环境中,涂抹感会进一步增强,可以看,但是并不好看。
而米10U在几乎无光的环境中仍然可以拍出画质优秀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是在小区角落完全没有路灯的地点拍摄的,从参数上可以看出第二张的环境比第一张更暗,肉眼看上去,只能勉强辨认出“荐举榜”和“广告”几个字,其它一片黑暗,第一张也仅仅能辨认出右侧白底红字标题的部分文字。
这样的画质已经堪比全画幅相机的夜拍能力。
再加几张随手拍下的夜景。
以上都是米10U主摄的夜景效果,下面是长焦镜头的夜景。
是不是画质有些眼熟?没错,米10U的长焦镜头正是去年小米9的主摄imx586,这次装配在一个潜望镜系统中,对焦距离和光圈值做了一些调整,作为5倍长焦镜使用。
所以小米9的月亮模式其实是用它的副摄镜头拍的,而米10U的长焦镜刚好是小米9的主摄,这个画质对比非常明显,没有使用月亮模式,仅仅使用长焦镜头暴力拍摄月亮就是上面这个效果了。
补拍了几张米10U的月亮模式,主流安卓机的月亮模式都是P出来的,大家都懂,我试了用一些东西去遮挡月亮,AI也会适当调整画面,P得还算不错吧,这个模式玩玩就好。
既然恶劣的低光照环境中米10U的表现都如此之好,那么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更不必说了,下面是近期的一些随拍照片,摄影技术有限,随便看看就好。
所以前面提到的“本质的提升”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无论光线环境如何都可以拍到画质满意的照片,以及等效12-120mm的全焦段覆盖,必要时还可用数码变焦应付一下,拍照题材的范围非常广。
拿到这台米10U之后,我感觉拍照的自由度大幅提高,不论光线如何,想拍的画面在什么距离(几十米以内),只要想拍就可以拍,这种感觉不是亲自试用过很难体会到。
同样是我在这篇小米9评测中提到过的,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拍照性能,一定要想清楚。
我个人来讲,大约是用了将近十年经历过各个阶段尝试才最终搞清楚,我只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我最需要的是简单轻便、随手一拍就可以出片的便携拍照设备,第二优先级才是尽可能高的画质,在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其它一切都可以妥协。
早年间我也曾以为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佳能残幅单反+红圈小三元都配齐了,可是我发现这些东西我一年也不见得带出去几次。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生活的重心,我最想追求的还是画漫画,摄影只是其次,所以就卖掉了所有的单反设备,2014年时购入了索尼RX1。
这次调整是非常有意义的,RX1的背面只有一台3.5寸手机大小,一罐可乐那么重,却是画质顶级的全画幅相机,搭配卡尔蔡司35mm定焦镜头,9片光圈,最大光圈F2.0,不可更换镜头。
就是说我只能拍35mm相场的定焦题材,有时候眼里看到了一些景,35mm焦距却拍不下来,就干脆放弃,不可更换镜头更是加强了这种取舍的严格性。
但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出片数量上升了,如此小巧的机器,优异的画质,强大的低光照拍摄能力,让我反而更加关注某些限制下的拍摄题材。
从全焦段单反到RX1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断舍离,舍弃了其实并不需要的物品,也舍弃了其实并不需要的生活,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
那么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我的选择也跟着进一步改变了,2018年时我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从我用了iPhone之后,就连RX1的使用频率都大幅下降了。
我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对我来说,即使是iPhone这种级别的手机拍照能力,就能在大部分场合下替代RX1的位置了,我其实只是一个轻度摄影爱好者——我有经常拍照的需求,但跟专业比真的没那么重要。
于是2019年我换了小米9,同时为了测试,刚好那年4月份要带母亲去名古屋玩,就把RX1和小米9一起带去了。
10天的旅行非常愉快,回到北京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卖掉了RX1,因为有了小米9的我根本不想把它带出民宿,只在第二天拍了十几张照片,还有一些是为了对比评测拍的。
这几张照片就是19年名古屋之旅小米9拍下的,具体的内容还是去看这篇评测,再次强调,仅以我个人的情况看来,小米9已经可以替代RX1在我生活中的位置了。
说回米10U,如果说去年卖掉RX1时多少还有一丝丝遗憾,期盼着以后有了闲钱再买个RX1RM2回来收藏的话,现在手里有了这台米10U,就连这个念头都打消了。
诚然,米10U的相机还有一些不足,比如说暗光对焦困难,AI调用镜头的逻辑有些奇怪,白平衡不准,启动还是慢了一点,以及偶尔会有bug需要关闭APP重开等等。
但是就如同当年替换掉全焦段单反的RX1一样,羸弱的对焦、连拍和电池性能,固定的焦段,唯独就是画质方面异常优秀,选择RX1必定是有取舍的,手机摄影同理。
而且刚才那些问题大部分通过软件应该都能解决,希望越来越完善吧。
不知道明年的手机摄影什么样呢。
其实手机摄影早已走上了和旧式数码相机完全不同的道路。
最早的手机摄像头真的就是个摄像头,30万像素,最多拍个大概,细节就不要想了。后来几年的130万、200万、300万、500万像素的直板机也差不太多,白天凑合看,晚上全完蛋。
这时候的手机拍照和数码相机原理基本相同,性能却差了十万八千里,coms读取性能低下,果冻效应明显,镜头也很低端,感光元件小的可怜。
相机这边,只要是稍微专业点的单反相机,都有大量不同焦段的镜头可以选择,光学性能和感光元件都远超手机。
可是当智能手机开始出现之后,情况就开始反转了。
智能手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使得设计者可以另辟蹊径,使用更强大的算法来弥补光学元件物理尺寸上的劣势。
这一现象又随着手机性能的逐年飙升而越发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俨然成了一门全新的影像技术。
我在此列出我个人使用过的拍摄设备的照片,虽然用过的不多,但也都是历代有些代表性的机器。
依次为富士FinePix A201、尼康E8700、索尼F828、索爱K700、索爱K790、索爱J10、佳能300D、索尼RX1、红米2、iPhone6S、iPhone7、小米9、米10U。
可以看到随身影像技术在二十年间的长足进步,不仅是画质的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手机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拍出能用的照片,大多数都模糊不清。高级一点的相机可以避免这一点,然而调整参数比较麻烦,不熟悉的普通用户只会用傻瓜模式,那和手机的曝光质量也差不多。
现在的手机摄影,只要随手一按就好了,一切交给算法,拍出来的照片绝对可以看,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远近明暗想拍就拍,这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体验提升。
当然专业相机目前来讲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巨大的光学透镜产生的自然而优质的成像还是AI模拟暂时无法达到的,高速对焦系统可以用于专业竞技摄影,全画幅单反RAW格式处理出来的照片更是手机无法企及的境界。
但还是那句话,我随手一按就好了,大部分环境下的观感都能接近甚至超越相机,非常适合我这种轻度摄影爱好者。
五年或十年之后呢?那就不知道了,手机摄影会继续进步。
最后也简单说一下摄像部分吧。
得益于超强的镜头组和骁龙865,米10U的摄像能力也相当不错,最高可支持8K的30帧视频。
其中1080P和4K分辨率还支持60帧视频,并且可以多摄同开。
对我来说最实用的是防抖能力,光学+画面裁切的数码防抖双管齐下,还可选择进一步裁切的超级防抖和调用广角镜头大范围裁切的超级防抖Pro。
其实手机摄影的逻辑很清晰,就是尽一切努力让拍照和录制变得简单易用,任何人无需专业训练就可以拍出满意的照片和视频,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科技的乐趣。
总结一下,米10U是一台非常优秀的旗舰手机,代表了小米十年的最高技术和诚意,但是有点偏科,或者说有些硬核。
为了极致性能牺牲了部分便携性、续航和耐用性,比较适合对摄影有需求的中度使用用户,这刚好对我的胃口,我自然是非常满意了。
因为个人的主要需求在拍摄方面,所以这篇评测主要都在讲这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暂时就这些吧,可能会回来改错字或加新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