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的文章详细介绍过Go切片和map的基本使用,以及切片的扩容机制。本文针对map的扩容,会从源码的角度全面的剖析一下map扩容的底层实现。
map底层结构
hmapbmap
hmap.bucketshmap.extra.overflow
那么,当溢出桶也存储不下了,会怎么办呢,数据得存储到哪去呢?答案,肯定是扩容,那么扩容怎么实现的呢?接着往下看

扩容时机
在向 map 插入新 key 的时候,会进行条件检测,符合下面这 2 个条件,就会触发扩容
条件1:超过负载
map元素个数 > 6.5 * 桶个数
其中
- bucketCnt = 8,一个桶可以装的最大元素个数
- loadFactor = 6.5,负载因子,平均每个桶的元素个数
- bucketShift(B): 桶的个数
条件2:溢出桶太多
当桶总数 < 2 ^ 15 时,如果溢出桶总数 >= 桶总数,则认为溢出桶过多。
当桶总数 >= 2 ^ 15 时,直接与 2 ^ 15 比较,当溢出桶总数 >= 2 ^ 15 时,即认为溢出桶太多了。
对于条件2,其实算是对条件1的补充。因为在负载因子比较小的情况下,有可能 map 的查找和插入效率也很低,而第 1 点识别不出来这种情况。
表面现象就是负载因子比较小,即 map 里元素总数少,但是桶数量多(真实分配的桶数量多,包括大量的溢出桶)。比如不断的增删,这样会造成overflow的bucket数量增多,但负载因子又不高,达不到第 1 点的临界值,就不能触发扩容来缓解这种情况。这样会造成桶的使用率不高,值存储得比较稀疏,查找插入效率会变得非常低,因此有了第 2 扩容条件。
扩容方式
双倍扩容
针对条件1,新建一个buckets数组,新的buckets大小是原来的2倍,然后旧buckets数据搬迁到新的buckets,该方法我们称之为双倍扩容
等量扩容
针对条件2,并不扩大容量,buckets数量维持不变,重新做一遍类似双倍扩容的搬迁动作,把松散的键值对重新排列一次,使得同一个 bucket 中的 key 排列地更紧密,节省空间,提高 bucket 利用率,进而保证更快的存取,该方法我们称之为等量扩容
扩容函数
hashGrow()
growWork()growWork()
由于 map 扩容需要将原有的 key/value 重新搬迁到新的内存地址,如果map存储了数以亿计的key-value,一次性搬迁将会造成比较大的延时,因此 Go map 的扩容采取了一种称为“渐进式”的方式,原有的 key 并不会一次性搬迁完毕,每次最多只会搬迁 2 个 bucket。
总结
要想掌握Go map扩容的底层实现,必须先掌握map的底层结构设计。基于底层结构,再从底层实现的源码,一步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