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总318期

此系原稿。发表稿有改动。

编者按:郭善渡老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曾参与我刊初创和担任主编。1979年他在北京景山学校负责综合理科教改试验,率先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编入综合理科教材。四十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卓有成效。应本刊之约,郭老师将其多年研究心得,以“回顾-反思”的体例陆续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信息技术教育40年回顾与思考(十二)

——LOGO是小学计算机编程教学语言之母

●回顾

40年来,我有幸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工作。我始终主张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应该:

1)重视计算机语言与编程;

2)在计算机语言的选取上,首先考虑的是教学适用性,而不是所谓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我的主张得到了一些学长的指导和许多同行的支持与合作。1985年4月,我同章淳老师、沙有威老师拜访了北京大学的俞士汶先生。俞先生站在讲台的黑板前,给仅有的三名学生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课。这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LOGO语言及其在小学计算机编程教学中的意义。

不久,章老师编写了LOGO教材(油印),率先在我校小学四、五年级的课外小组开展了LOGO语言教学活动。

俞士汶先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我拜读过俞先生的《有趣的Logo语言》(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Logo语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和《计算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受益匪浅。

我和林建祥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认识较早,也曾多次讨论Logo语言在我国小学推广的意义和途径。林建祥先生1984年前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习,师从赫伯特·西蒙教授(人工智能先驱、LOGO语言创始人)。我同林先生在推广LOGO语言方面志同道合,并且通过林先生得以在现场一睹赫伯特·西蒙教授的风采,聆听了他的讲话(西蒙教授2006年3月28-29日访问北师大),深以为幸(参见:魏宁:《两位老先生》《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

1995年7月,为推广LOGO语言,我和中央电视台少儿部“芝麻开门”栏目组合作,策划了“LOGO语言少儿编程邀请赛”并与吴文虎先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潘懋德先生(时任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树楷先生(时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共同担任点评和颁奖嘉宾。三位先生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LOGO语言在少儿编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005年4月21日,我应邀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易语言在中小学实行与推广项目"评审会。到会专家有:仲萃豪(中科院研究员,仲先生的《程序设计方法学》是我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参考书)、苗逢春(博士,时任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等。同年8月22日至26日我们应邀到大连参加易语言全国首次研讨培训会。会上我建议开发ELOGO(汉化LOGO语言),得到与会专家和吴涛先生(易语言创始人)的赞同。

1993年8月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首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知识大赛》,并在此项活动基础上录制了专题片《电脑的风采》。我担任大赛的裁判长和专题片的策划与撰稿。在我选编的竞赛题目和撰写的节目台词中渗透着计算机语言与编程的相关知识。

陈美玲女士(时任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是专题片的制片人。吴文虎先生和孙小梅女士担任节目主持人。该片93年国庆假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反响热烈,达到了我们预期的宣传效果。

2003年以来,我参与策划和主持了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别的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的研讨会、观摩课和竞赛活动。这些活动都强调深度挖掘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在这些活动中,王立春(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教师)等老师给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王立春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率先开发了“单片机机器人”,将其引入朝阳区的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借助它开展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使算法的讲解变得形象,也使二进制、十六进制转化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变得可视化。

2006年,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我参与策划了由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多场全国青少年迎奥运机器人竞赛活动,并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比赛的竞技项目有机器人篮球、机器人足球、机器人越野、机器人接力、机器人跨栏、机器人相扑和机器人应用创新设计等。其中大部分项目的设计(规程、场地、评分等)均出自王立春老师和他带领的团队。由于这些比赛项目有较强的创新性、教学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成本低廉,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反思

我多次强调,“LOGO是小学计算机编程教学语言之母”,应深入挖掘LOGO语言教学的教育价值,重视和推广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LOGO语言和编程教学得到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地区初步建成了一只熟练掌握LOGO语言,并能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不少优质课,同时出版了多部优质的LOGO语言教材。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变化,这一良好进程被中断了。仅是北京景山学校、东四九条小学和贵州符美瑜老师的团队等少数单位和老师仍矢志不渝地坚持LOGO语言教学和研讨活动。

现在回顾编程教学的历程,愈加怀念小海龟,愈加认识到LOGO语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录制“LOGO语言少儿编程邀请赛”节目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三名来自三所学校的低年级(三或四年级)小选手戴着不同造型的小海龟的头饰,听主持人的指令:

FD 10——小选手就向前走10步;

RT 90——小选手就向右转90°;

FD 5——小选手就向前走5步

……

小选手的右腿腕缠绕着彩色绸条,执行指令的同时展开或固定(拐角处)绸条。指令结束(一道题做完)舞台上就会出现彩色绸条构成的相应的几何图案。

与此同时,各参赛队的高年级(五或六年级)选手,在计算机上用LOGO语言编程,指挥小海龟绘出题目给定(不提供指令)的几何图案。

带队参赛的计算机老师说:“这样的表演赛,正是基于“做中学、玩中学”的思想。儿童以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学习兴趣浓,热情高,很容易入门并能得到快速提高。

”应该指出,小海龟(LOGO语言)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影响了今天所有的编程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的课程设计。说“LOGO语言是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教学之母”毫不过分。当前大家熟知的Scratch和Python,都有小海龟的身影。

因此,我在讲学和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强调“继往开来”,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不能总是“一切都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另起炉灶”,“但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我们讨论过,而且自信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今天照样被重新提出来,且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参见拙著《温故知新 返璞归真》(《中小学信息技术》2012年 第11期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