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说Manjaro。


我姑且认为提问者的需求是:一个外行出于某些兴趣想要接触Linux。

事实上我认为Linux完全是一个应当可以令非程序员上手的操作系统。人们学习windows的成本并不会比Linux低,只是没有人会预装Linux。

我自己是物理机双系统ArchLinux用户,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是Arch,以前曾经捣鼓过Ubuntu和Manjaro,最后突然产生兴趣直接装了纯正的Arch。虽然用着的是Arch,但是跟Manjaro还算同源(起码包管理器都是pacman),参考性多少还是有一点。

我现在的Arch桌面,图源Konachan

关于系统安装

很久以前就听说Linux了,作为学生自然不是出于什么生产效率的原因,只是觉得这东西它就单纯的很酷,并且会很自然地觉得windows真是哪都有问题,于是在18年左右正式开始倒腾Linux(指用各种方式安装Ubuntu)

当时写的东西我也不嫌幼稚了,放这给大家看吧。那硬盘我至今还在用,想想都用了5年了,离谱。当时对Ubuntu还没啥感觉,主要是头疼Ubuntu安装环境里的分区过于难使。毕竟是名声在外的主流Linux发行版,我还搁这双系统跨硬盘,装出问题肯定是我得反思自己,是吧?不过后来为了准备高考就不咋捣鼓了,打OSU和CSGO什么还是Windows方便。

高考后换了爆款联想拯救者,配置啥的姑且不提,主要是配了一个1T的硬盘。后来逛知乎发现有人吹Manjaro最美发行版,于是也搞了一份,这次直接装上物理机,才感受到系统安装原来如此便捷,主要是分区格式化之类的操作不蛋疼了... 我现在正用着倒也懒得搞启动盘演示,放个博客:

我甚至不敢放图,外行装物理机linux是要被劝退的。顶着“一点差错就会让你的windows灰飞烟灭”的想法,只要有任何细节我没搞明白,我就不敢轻易点下一步。现在我装Linux都是先在Windows上分区分完再进安装环境,属实是被Ubuntu整PTSD了。

然而我随便找了个安装Manjaro的博客,里面关于分区的部分就放了两张图:

manjaro 安装分区以及配置方案
win10系统的硬盘内有个efi的分区,需要指定为/boot/efi分区,注意选择保留不要格式化。

在安装绝大多数Linux发行版的时候你只需要知道,把你为Linux划分的新分区挂载到根目录/,把windows自己的efi分区挂载到/boot/efi就行。EFI分区是UEFI启动中的一个重要分区,挂载efi的过程相当于告诉安装程序目前可用的EFI分区,这样才可以向其中加入有关archlinux引导的文件,以便在电脑正常启动的时候可以进入archlinux系统。大概没有哪个安装程序会傻到在你明确选择双系统的时候在这一步将EFI分区覆盖掉...

PS:windows的efi分区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隐藏分区,它用于操作系统引导过程,相关词条请搜索“UEFI系统引导”。可以参照网上的办法打开查看,内部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晰明了的。但请注意,如果要对EFI分区进行改动请务必在改动之前先将其备份到U盘中,以便在手残不小心摧毁EFI之后存在理论上自己动手恢复原状的可能性。

我不想攻击Linux使用门槛高什么的,只是如果单纯作为一个对Linux有一点点兴趣的纯外行看待这个事情的话,我会觉得Manjaro真是新手友好系统。

其实Manjaro换Arch中间我还试过OpenSUSE。大蜥蜴啥都好,看上去也比Ubuntu高端。但是安装要稍微比Manjaro劝退一点,毕竟作为比较“严谨”的发行版会把很多选项提供给用户选择,这点Manjaro确实显得比较傻瓜化。

关于系统差别

各个发行版当然有些区别,但是具体的差别是什么呢...

你所能感受到的就两个:桌面环境包管理器

正常Linux指的是系统内核,不包含其他的东西,给人感觉是藏在命令行后面,因此和windows和mac之类在概念上比较容易让人迷糊。桌面环境就是为了让Linux在Windows和Mac“看上去”硬气一点不会缺胳膊少腿的存在(指的是有自己的桌面和配套工具,要是“控制面板”和“资源管理器”也得额外安装那多少会显得很怪)。

你在Manjaro通常会选择KDE(下载镜像的时候官网就会给你打包了不同桌面环境的版本),Ubuntu则是Gnome,区别嘛... 我印象中的Gnome就是最经典的Ubuntu的侧边快速启动栏,各种光滑的圆角时代感很强的渐变... 当然那毕竟是永远的18.04,今天的Gnome也非常酷炫了。

图源Gnome官网
图源KDE官网

但不管怎么说,图形界面这种东西想换都能换。这些示意图都是展示的默认风格,实际上KDE桌面主题里面苹果风格的McMojave下载量都是数一数二的... 某个让我装Linux的友看到装完的Manjaro还开始不屑“这不还是Windows”,我不好评价,只能说Linux允许你有自由的审美。

桌面环境也就图一乐,包管理器(或者说其后的软件包体系)才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区别。因为如果是命令行苦手的话,你会发现网上的命令可能没啥用... Manjaro装载的是非常优雅的pacman,而Debian系的发行版比如Ubuntu、kali、Linux Mint用的都是apt。

pacman的指令可能像是:

而apt的指令可能是:

其实你把apt-get apt-cache之类的都换成apt也没问题。别的地方我经常Diss Ubuntu,但是软件包管理这个可能单纯只是用多了就习惯了。单纯谈谈对pacman的感想的话,那就是:

如果你要安装什么软件,上网搜大概率会有人教你用wget和git获取软件包,然后用安装脚本搞定;但如果是pacman用户的话,不管想装啥,最后都会回到pacman和yay(笑)。

最近在捣鼓dwm和pwntools,前者是一个需要自己修改源代码以个性化配置的软件,后者是打CTF用的一个Python写成的GDB插件,通常都是从它们开发者指定的地方下载源码进行安装的,但是... Ubuntu这种就可以直接从官网下源码然后按照人家配好的安装脚本一键安装,Arch用户就会被推荐从pacman和yay里面找(关键是还都找得到,就离谱,很多很好用的小工具也逐渐被加入官方软件仓库了)。你还可以通过SVN和ABS自己修改软件包,整个过程同样对想要自己试一试手的人非常友好。

只能说pacman确实在主动培养你软件包管理的意识。就不评价apt了,用的时间不长。

关于工作和软件安装

当然,软件生态还是Windows更好一点。毕竟NVIDIA显卡驱动还是跟Windows相性最好(天下苦Linux N卡驱动久矣以至于天降猛人拿DLSS开源要挟NVIDIA发展Linux驱动),Adobe和多数游戏也得在Windows上才有完整体验。至于Microsoft Office显然也是在Windows用最好,你要硬说替代品的话只能是金山的WPS了... 但是我从来不用,他们的WPS太油腻了。你可以使LibreOffice,但是我觉得那也是比较离谱的行为。办公可能是在Linux上为数不多体验极差的事情。

(打开WPS看了一下... 转念一想,有没有可能他们的云办公理念我这保守传统的脑子难以接受呢?)

反正PPT这种玩意我也是几百年才搓一回,要搓的时候回Windows搞就完事了... Linux有适合Linux干的事情,比如搓Latex或者写Markdown;在Linux上找Windows的体验无可厚非,但是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在高雅的Arch Linux上打高雅的Celeste它不香吗?

至于输入法我会非常推荐中州韵 Rime输入法,自从知道Rime我Windows也把搜狗清掉了... 搜狗啥都好,隐私之类的破事我就不说了... 搜狗后台服务在运转的时候玩以撒概率闪退。不管怎么说,Rime确实顺眼得多。

当然,还有不少特殊的软件提供商只给了deb包和rpm包,却没有将软件提交到Arch官方仓库;那就会比较痛苦,你需要自己研究怎么装上这些包... 还有QQ和微信更是痛苦之源,只能说能搞定,但是确实有点烦。

关于故障排查

说实话大家都在吐槽Linux出了问题不好排查,什么Manjaro滚动更新三天两头滚挂什么的... 我一直觉得用Linux应该有用Linux的理念。用Windows的理念就是:出了问题我就重启+重装;用Linux的理念就是:绕开问题开摆。

用Manjaro滚挂什么,最惨其实也还是重装... 只不过配置一次Linux通常会耗费人大量的精力,并且刚开始用Linux的人几乎不会有意识的记录自己做过什么(你猜网上那么多装这个装那个的博客是怎么来的?)。对于一个可以随意修改的系统来说,不记得自己做过什么修改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然而更加痛苦的事情是做某些修改的时候会让自己其他的努力随风飘散,比如因为什么bug就随意重装系统...

我的建议是开摆。

当然如果你非常头铁想要解决问题,Arch系用户(Manjaro也包括在内)有一个非常强悍的社区和一个非常强悍的Wiki。如果你想学习的话,ArchWiki是你值得信赖的入门知识索引... 尤其是当你用的是Manjaro这一类Arch系Linux时。只要你的头一直很铁,你就可以一直在Linux里学到新东西。

头不铁的话打开windows -> Steam -> Battlefield 5,开摆!摆到你下一次想解决问题的时候再回来好了x


暂时想到这么多。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