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一本正经的瞎扯
()
众所周知,golang非常适合用于开发后台应用,但也通常是各种各样的应用层软件。
开发系统软件, 目前的首选还是C++, C, rust等语言。相比应用软件,系统软件需要更加稳定,更加高效。其维持自身运行的资源消耗要尽可能小,然后才可以把更多CPU、内存等资源用于业务处理上。简单来说,系统软件在CPU、内存、磁盘、带宽等计算机资源的使用上要做到平衡且极致。
golang代码经过写法上的优化,是可以达到接近C的性能的。现在早已出现了很多用golang完成的系统软件,例如很优秀的etcd, VictoriaMetrics等。VictoriaMetrics是Metric处理领域优秀的TSDB存储系统, 在阅读其源码后,结合其他一些golang代码优化的知识,我将golang开发系统软件的知识总结如下:
golang的第一性能杀手:GC
个人认为GC扫描对象、及其GC引起的STW,是golang最大的性能杀手。本小节讨论优化golang GC的各种技巧。
压舱物ballast
下面一段神奇的代码,能够减少GC的频率,从而提升程序性能:
其原理是扩大golang runtime的堆内存,使得实际分配的内存不容易超过堆内存的一定比例,进而减少GC的频率。GC的频率低了,STW的次数和时间也就更少,从而程序的性能也提升了。
具体的细节请参考文章:
堆外内存
众所周知,golang中分配太多对象,会给GC造成很大压力,从而影响程序性能。
那么,我在golang runtime的堆以外分配内存,就可以绕过GC了。
可以通过mmap系统调用来使用堆外内存,具体请见:《》
对于堆外内存的应用,在此推荐一个非常经典的golang组件:fastcache。具体请看这篇我对fastcache的分析文章:《
对象复用
对象太多会导致GC压力,但又不可能不分配对象。因此对象复用就是减少分配消耗和减少GC的释放消耗的好办法。
下面分别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讨论如何复用对象。
海量微型对象的情况
假设有很多几个字节或者几十个字节的,数以万计的对象。那么最好不要一个个的new出来,会有两个坏处:
- 对象的管理会需要额外的内存,考虑内存对齐等因素又会造成额外的内存浪费。因此海量微型对象需要的总内存远远大于其自身真实使用的字节数;
- GC的压力源于对象的个数,而不是总字节数。海量微型对象必然增大GC压力。
海量微型对象的影响,请看我曾经遇到过的这个问题:《》
因此,海量微型对象的场景,这样解决:
- 分配一大块数组,在数组中索引微型对象
- 考虑fastcache这样的组件,通过堆外内存绕过GC
当然,也有缺点:不好缩容。
大量小型对象的情况
对于大量的小型对象,sync.Pool是个好选择。
推荐阅读这篇文章:《》
sync.Pool不如上面的方法节省内存,但好处是可以缩容。
数量可控的中型对象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定额数量的对象,并且对这些对象复用。
这时可以使用channel来做内存池。需要时从channel取出,用完放回channel。
slice的复用
fasthttp, VictoriaMetrics等组件的作者 可谓是把slice复用这个技巧玩上了天,具体可以看fasthttp主页上的
slice=slice[:0]
这篇中文的总结也非常不错:《》
[]byte
避免容器空间动态增长
对于slice和map而言,在预先可以预估其空间占用的情况下,通过指定大小来减少容器操作期间引起的空间动态增长。特别是map,不但要拷贝数据,还要做rehash操作。
大神技巧:用slice代替map
此技巧源于大神。
假设有一个很小的map需要插入和查询,那么把所有key-value顺序追加到一个slice中,然后遍历查找——其性能损耗可能比分配map带来的GC消耗还要小。
- map变成slice,少了很多动态调整的空间
- 如果整个slice能够塞进CPU cache line,则其遍历可能比从内存load更加快速
具体请见这篇:《》
避免栈逃逸
golang中非常酷的一个语法特点就是没有堆和栈的区别。编译器会自动识别哪些对象该放在堆上,哪些对象该放在栈上。
valyala大神的经验:先找出程序的hot path,然后在hot path上做栈逃逸的分析。尽量避免hot path上的堆内存分配,就能减轻GC压力,提升性能。
fasthttp首页上的介绍:
Fast HTTP package for Go. Tuned for high performance. Zero memory allocations in hot paths. Up to 10x faster than net/http
这篇文章介绍了侦测栈逃逸的方法:
验证某个函数的变量是否发生逃逸的方法有两个:
- go run -gcflags "-m -l" (-m打印逃逸分析信息,-l禁止内联编译);例:
➜ testProj go run -gcflags "-m -l" internal/test1/main.go # command-line-arguments internal/test1/main.go:4:2: moved to heap: a internal/test1/main.go:5:11: main make([]*int, 1) does not escape
- go tool compile -S main.go | grep runtime.newobject(汇编代码中搜runtime.newobject指令,该指令用于生成堆对象),例:
➜ testProj go tool compile -S internal/test1/main.go | grep newobject 0x0028 00040 (internal/test1/main.go:4) CALL runtime.newobject(SB)
——《》
逃逸的场景,这篇文章有详细的介绍:《》
CPU使用层面的优化
声明使用多核
强烈建议在main.go的import中加入下面的代码:
特别是在容器环境运行的程序,要让程序利用上所有的CPU核。
runtime.GOMAXPROCS(0)
ls /proc/$(pidof xxx)/tasks | wcexport -p GOMAXPROC=2
golang不适合做计算密集型的工作
协程的调度,本质上就是一个一直在运行的循环,不断的调用各个协程函数。然后协程函数在适当的时机保存上下文,放弃执行,把程序流程再转回到主循环。
这里有几个要点:
- 主循环来负责唤起每个协程函数,如果存在很多协程函数,轮一遍的周期很长。
- 协程函数一定不能阻塞
- 协程函数也不能阻塞太长的时间
- 主循环唤起协程函数,以及协程函数切换回主循环是有开销的。协程越多,开销越大
因此,每个协程函数:在做IO操作的时候一定会切换回主循环,编译器也会在协程函数内编译进去可以切换上下文的代码。新版的golang runtime还存在强制调度的机制,如果某个正在执行的协程不会退出,会强制进行切换。
由于存在协程切换的调度机制,golang是不适合做计算密集型的工作的。例如:音视频编解码,压缩算法等。以zstd压缩库为例,golang版本的性能不如cgo的版本,即便cgo调用存在一定开销。(我举的例子比较极端,当需要让golang的性能达到与C同一个级别时,标题的结论才成立。)
克制使用协程数
由runtime的调度器原理可知,协程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协程会占用很多内存,且占用调度器的资源。
如何克制的使用协程,请参考我的这篇文章:《》
总结起来就是:
- 最合适情况:核心的工作协程的数量,与可用的CPU核数相当。
- 区分IO协程和工作协程,把繁重的计算任务交给工作协程处理。
协程优先级机制
关于优先级的案例,请参考我写的这篇文章:《》
当业务环境需要区分重要和不太重要的情况时,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协调协程的优先级。比如存贮系统中,写入的优先级高于查询,当资源受限时,要让查询的协程主动让出调度。
不能让调度器来均匀调度,不能创建更多的某类协程来获得争抢优势。
要深入理解golang的runtime,推荐阅读yifhao同学的这篇文章:《》
并发层面
锁
关于锁的使用,VictoriaMetrics这个开源组件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也可以移步参考这篇文章的总结:《》(本人)
尽量不加锁
以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为例:如果多个消费者之间可以做到互不关联的处理业务逻辑,那么应该尽量避免他们之间产生关联。其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的各个对象,宜各自一份。
对数据加锁,而不是对过程加锁
拥有JAVA经验的同学要特别小心这一点:JAVA中,在方法上加上个关键字就能实现互斥,但这是非常不好的设计方式。只需要对并发环境下产生冲突的变量加锁即可,代码及其不冲突的变量都是不必要加锁的。
更进一步,如果存在多个冲突的变量,且在程序中不同的位置发生冲突,那么可以对特定的一组变量定义一个特定的锁,而不是使用一把统一的大锁来进行互斥——尽量使用多个锁,让冲突进一步减小。
读多写少的场景考虑读写锁
某些读写的场景下,读是可以并发的,而写是互斥的。这种场景下,读写锁是比互斥锁更好的选择。
原子操作
基础的原子操作技巧
原子操作就能搞定的并发场景,就不要再使用锁。
自旋锁
golang里面哪来的自旋锁?
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写一个:
以上是无锁数据结构的经典套路。
并发容器
sync.Map
并发map设计得很精巧,用起来也很简单。不过很可惜,sync.Map没有那么快,要避免将sync.Map用在程序的关键路径上。
当然,我上述的观点的区分点是:这是业务程序还是系统程序,如果是系统程序,尽量不要用。我实际使用中发现,sync.Map会导致CPU消耗高,且GC压力增大。
RoaringBitmap(或类似实现)
对某些特定的场景,可以做到很少的锁,很小的内存,比如存储大量UINT64类型的集合这一点,RoaringBitmap是个非常好的选型。
VictoriaMetrics中有一个RoaringBitmap实现的组件,叫做uint64set。具体介绍请见:《》(本人)。
channel
channel当然也算一种并发容器,其本质上是无锁队列。
需要注意两点:
- 为了在多读多写条件下维持队列的数据结构,通常通过CAS+自旋等待来操作关键数据。
因此在大并发下,入队出队操作是串行化的,CAS失败+自旋重试又会带来cpu使用率升高。
同样的,channel没有那么快。要避免在剧烈竞争的环境下使用channel。
- 通常会使用channel来做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并发结构。数据数据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区,则可以考虑每个消费者对应一个channel,然后生产者根据数据的key来决定放到哪个channel。这样本质上减缓了锁的竞争。
并发场景下的对象引用
atomic.Value
如果某个对象指针存在使用期间进行切换的可能,且切换可能又没那么频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sync.Value来保存这类对象。相比之下,比起使用锁要更加的简洁。
引用计数
有时候,很多子对象被引用来引用去,且嵌套的层次比较深。父对象也可能在使用期间动态的增减子对象。这种场景下,引用计数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
可以参考我这篇文章的总结:《》
可以学习一下VictoriaMetrics中的引用计数处理方法:
每个函数中,使用前调用对象的inRef(),使用完成后,调用deRef()。引用计数归零后会自动释放。
复制列表
对于遍历子对象这类的场景,复制列表后再处理是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对象使用了map来作为子对象的容器,在并发场景下,遍历必然要加锁;如果遍历处理的时间很长,就会导致加锁的时间很长。这种情况下,把map的列表复制出来后再处理更好。以下例子仍然来自VictoriaMetrics:
其他
用sync.Once来懒惰初始化
有的运算结果,有一定概率用到,但是又不必每次都计算。这种情况下,使用sync.Once来懒惰初始化是个好办法:
不安全代码
string与[]byte的转换
string与slice的结构本质上是一样的,可以直接强制转换:
上面的代码可以避免string和[]byte在转换的时候发生拷贝。
强制类型转换
懂C的人,请绕过……
例如一个[]int64的数组要转换为[]uint64的数组,使用个指针强制转换就行了。
还有一种使用场景,要比较两个大数组是否完全一样:可以把数组强制转换为[]byte,然后使用bytes.Compare()。相当于C中的memcmp()函数。
类似的操作还很多,推荐这篇文章:《》
数组越界检查的开销
相比C的数组访问,为什么golang可以做到很安全?
答案是编译器加了两条越界检查的指令。每次通过下标访问数组,就像这样:
这两条越界检查指令是有开销的,请看我的测试:《》
所以,当某些位置使用类似查表法的时候,可以用不安全代码绕过越界检查:
编译/链接阶段
使用尽量新的golang版本
理论上,每个新版的golang,都有一定编译器优化的提升。
编译参数
- -X importpath.name=value 编译期设置变量的值
- -s disable symbol table 禁用符号表
- -w disable DWARF generation 禁用调试信息
——《》
理论上说 -s -w加上后,代码段的长度会减小,理论上会提高CPU代码cache的利用率。(还未亲自测试过)
使用runtime中的非导出函数
runtime中有的底层函数是汇编实现的,性能很高,但是不是export类型。
这时候可以用链接声明来使用这些函数:
更具体的细节请参考文章:
函数内联
golang的小函数默认就是内联的。
//go:noinline
关于函数内联的深层知识还是值得学习的,推荐这篇文章:《》
可以关注文章中的这个内联优化技巧:
-gcflags="-l"-l-l
泛型
golang 1.18正式发布了泛型。
泛型可以让之前基于反射的代码变得更加简单,很多type assert的代码可以去掉;基于interface的运行期动态分发,也可以转成编译期决定。
由于对具体的类型产生了具体的代码,理论上指令cache命中会提高,分支预测失败会降低,
不过,对于有一定体量的golang团队而言,泛型的引入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如何避免滥用,如何找到与之匹配的基础库?
产生式编程
API使用
反射
编译期决定当然是好于运行期决定的。
我的建议是:
- 能不用就不用,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代替:
- 泛型
- 代码生成(产生式编程)
- 非得要用
- 缓存反射的到的结果
fasttime组件,低精度的time.Now()
源码请见:
原理就是创建协程每秒一次获取 time.Now(),然后一秒以内取时间戳就只是访问全局变量。
我测试过:性能比直接使用time.Now()快三倍左右。
fastrand,绕开rand库的锁
源码请见:
超长字符串输出的优化:quicktemplate
假设一次要输出几兆字节的JSON字符串,如何优化性能?
VictoriaMetrics中的vm-select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当一个大查询需要返回很多的metrics数据的时候,其输出的json的体积非常可观。
如果把数据先放到一个大数组,再使用json.Marsharl,则一方面要频繁申请释放内存,另一方面会带来内存使用量的剧烈抖动。vm-select的解决方式是使用quicktemplate库——把json看成是字符串流的输出。
具体代码请看:
其他
总有很多人想把某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
欢迎推荐更好好用的库给我,谢谢。
其他高级主题
汇编/SIMD
一些涉及大量计算的热点,可以采用汇编来优化。
golang使用plan 9汇编的语法,门槛还是比较高的。(经过半年断断续续的学习,我已经知道怎么看注释了)
所幸的是,懂C的人可以通过工具一步步把C代码翻译成plan 9汇编。
我自己做了个尝试:《》(师从于这篇:《》)
使用汇编的最佳理由是SIMD指令集。
通常,一条指令只处理一条数据。而simd中,一条指令可以处理多条数据,当数据由多个128bit或者256bit构成的时候,使用SIMD指令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
以strcmp()函数为例,传统的写法是逐个字符比较;而使用SIMD的话,可以把连续的16字节或者32字节(AVX2) load 到寄存器中,然后一次性比较。
这块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有兴趣请自行搜索。
推荐文章:《》
JIT技术
当前流行的OLAP数据库clickhouse为何性能如此卓绝?其两个核心技术点就是SIMD和JIT。
JIT在JAVA圈耳熟能详,通常指把字节码编译为机器码。但是golang没有机器码,所以golang中JIT并不用于字节码翻译。
我觉得golang中的JIT可以这样定义:为特定的功能点,动态生成特定的机器码,以提高程序性能。
关于如何实现一个golang中的JIT,可以阅读这篇:《》
也有golang库提供动态生成机器码的能力:
(读者一定在想这么鸡肋的东西介绍给我干啥……)
golang的JIT的一个精彩应用是bytedance开源的库,从测试数据来看,应该是golang圈子里最快的JSON解析库。
怎么做到的呢?
例如有这样一个json:
要把它解析到结构体: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判断:源字段名是什么?源字段什么类型?目的字段名的反射对象在哪里?目的对象的内存指针在哪里?如果想要让解析过程变快,最好是直接去掉这些判断:遇到"a", 在目的内存的偏移位置0,写入8字节整型值……
但是上面的做法又没有通用性。如何直接的解析一个类型,又满足通用性?JIT就是个好办法。
Data
就像ClickHouse一样,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系统应用会添置JIT的能力。
CGO
关于cgo的性能,我认为主要是golang runtime中的物理线程(GMP模型中的M),与运行CGO的物理线程之间的通讯造成了远高于直接函数调用的损耗。
内部显示 如果是单纯的 emtpy call,使用 cgo 耗时 55.9 ns/op, 纯 go 耗时 0.29 ns/op,相差了 192 倍。
而实际上我们在使用 cgo 的时候不太可能进行空调用,一般来说会把性能影响较大,计算耗时较长的计算放在 cgo 中,如果是这种情况,每次调用额外 55.9 ns 的额外耗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访问。
——
可以说,CGO的调用本质上是线程间通讯,能否绕过这种开销呢?可以的!请看 这个项目——通过汇编来调用某个c的函数指针,从而避免了线程间通讯。但是缺点就是一旦C函数中存在阻塞,会导致调度器阻塞。
golang为了保障runtime的协程调度不被阻塞,就需要所有被调度的协程函数都是不阻塞的。一旦加入CGO,就无法保障函数不阻塞了,因此只有额外开辟物理线程来执行CGO的函数。
其他的不高级主题
panic
不要用panic来反馈异常,不要用recover()来接收异常。
除了程序初始化的错误,不要在业务的任何地方使用panic。
对于错误,存在可预见的error,和不可预见的panic。绝大多数情况都要通过error来针对性的识别并管理错误。recover()仅仅用于维护框架稳定的非预期的错误捕获。
for循环避免拷贝
VictoriaMetrics中,几乎所有的for循环都是一种风格:
++ii++
内存对齐
golang中声明的每个变量默认都是字节对齐的,这点很好。
需要额外注意两点:
- 一个大的struct数组,要注意字节对齐带来的不必要消耗。内存敏感的话,调整字段的顺序以节约空间。
- 一个大的struct数组,可以故意加些padding的字段,然后item尽可能的按照cache line的长度对齐,可以提升访问性能。
分支预测优化
这种优化点很难找。
关于分支预测的案例,可以看看我写的这个分析文章:《》
golang标准库中也有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简单的if x==y,考虑了攻击者对计算时间的猜测,考虑了分支预测的损耗。
其他的关于分支预测的优化技巧,这篇也不错:《》
在日常的开发中,换个写法是有可能会提高性能的:
根据可用内存来分配对象数量
以prometheus为例,一个突然的大查询会导致耗满容器内存,然后引发OOM导致崩溃。作为系统软件,因为一个无法预估容量的大查询而导致自身崩溃,这一点是非常糟糕的。
相比之下,VictoriaMetrics中会先读取容器的可用内存,然后根据可用内存来分配对象的数量:
强烈建议系统应用中学习一下VictoriaMetrics。具体实现代码请见:
池化
这个技术是老生常谈了——内存池、对象池、协程池、连接池等。
- 内存池:golang已经用了组件,我觉得没必要再自己做一次了。
- 对象池:参考第一章,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对象池技巧。
- 协程池:我认为要看场景。对一个特定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而言,协程数量与可用核数对齐是个好办法。其他的场景,要考虑管理协程和创建/销毁协程哪个的成本更高。大多数情况下,协程池这个设计比较鸡肋。
- 连接池:似乎也没特别好说的,不过这篇分析文章让人耳目一新:《》——每次都读完接收缓冲区的数据,使得连接池的复用率提升。
OK,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本人也才写了两年的golang,难免有很多错误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谢谢!